1. <wbr id="rjy3s"></wbr>
    2. <sub id="rjy3s"><listing id="rjy3s"></listing></sub>
    3. 第三章 商業秘密的自我防范

      當前位置:首頁 > 特別推薦 > 商業秘密法律風險與防范手冊 > 第三章 商業秘密的自我防范

      第十一節 高科技公司的商業秘密保護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所有公司都有自己的商業情報和商業秘密,當然,對于那些比較成熟的工業企業來說,雄厚的資金和穩定的材料供應常常比商業...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所有公司都有自己的商業情報和商業秘密,當然,對于那些比較成熟的工業企業來說,雄厚的資金和穩定的材料供應常常比商業秘密還需要優先考慮。但是,對于高新技術企業來說,技術性商業秘密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方面的疏忽可能給公司帶來毀滅性的后果。

      近年來,高科技公司控訴對手盜竊商業機密的法律訴訟層出不窮,而事實上,高科技公司最慣常的競爭手段就是從競爭對手中“挖墻腳”。

      例如,主要創辦人都是從凱登斯公司出走的先驅公司,就曾被凱登斯公司控告竊取商業機密,官司一打就是數年;數據庫軟件領頭羊甲骨文公司涉嫌用重金聘請INFORMIX公司的工程師。又如,華為和中興及港灣的帶密跳槽員工惡斗、中芯國際與臺積電的技術秘密馬拉松訴訟。

      雖然通過不正當手段竊取商業機密屬于等而下之的做法,但由于技術的快速成長,高科技就代表著金錢,情報就是利潤,美國硅谷每月產生5000位百萬富翁,而國內這十年來也有眾多草根人物的迅速發跡。在金錢的誘惑下,許多人愿意鋌而走險,出售商業機密與情報。

      同時,高科技領域本身就是商業秘密存在的高峰領域,這是由這個行業本身的諸多特點決定的。

      高科技產品的生命周期通常比較短,技術信息更新很快。傳統工業的一項發明到另一項新的發明,中間需要很長時間,給企業收回投資提供了很大的空間,而如今激烈的競爭使高新技術的商業周期大大縮短,為了盡快獲取情報就只有不顧一切孤注一擲了。

      技術過多地集中在少數核心技術人員手上,故加大公司商業秘密管理的力度至關重要。很大程度上,公司的命運維系在幾個關鍵技術人員的手中。關鍵技術人員流失,商業秘密也就跟著流失。這對于規模較小的高新技術企業,影響更加明顯。

      高科技企業普遍重視創新而忽視管理,特別是商業秘密的管理。很多高科技企業,不愿意接受嚴格的管理,注重開放、輕松的文化氛圍,因此也出現很多管理漏洞。

      高科技企業員工的年輕化、流動性和功利性,增加了商業秘密流失的可能性。高科技企業員工有足夠的才智,但對于涉及知識產權和商業機密的行為,缺乏足夠的法律意識和職業道德水準,規則意識不夠,“雄心”和欲望較大,而對行為后果卻考慮不周,他們有濃重的投機念頭,卻缺乏創業的實干精神和對誠信的信守,希望通過“采用”原企業的版權、技術、商業秘密等不勞而獲。這些都是導致泄密事件頻繁發生的主觀因素。

      傳統知識產權保護的自有的弱點,使專利和版權保護對很多高科技企業不夠充分。如專利授權時間長的問題,高新技術發展迅速而得到知識產權給予保護的周期較長,專利證書尚未到手,該項技術已經被更新的技術代替。

      所以,高科技企業的商業秘密更容易受到侵犯,而出現商業秘密被不正當使用時,高科技企業所要承擔的風險也比一般企業大得多。隨著高科技的快速發展及高度競爭,商業間諜行為只會更加猖獗。有人預估,每年所造成的損失可能會超過1000億美元,這也是高科技昂貴的副產品。高科技公司要長期發展,加強商業秘密管理具有關鍵意義。 

      近年來,商業間諜的活動在美國您演愈烈,通過合法和非法手段窺探競爭對手的商業活動已經成為美國各產業界的一種隱蔽的附屬產業。據調查報告顯示,名列《財富》雜志前1000名的公司平均每家每年發生2.45次、損失超過50萬美元的蔭業秘密泄密案例。而位于硅谷的高科技公司的商業機密當然是盜竊的首要目標,4%的案件直接損失高達1.2億美元,平均為1500萬美元,這些數據表明了商業間謀問題的嚴重性。

      硅谷一些公司和個人就是通過竊取對手的商業機密,達到打擊、超越對手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安全顧問公司在硅谷成為另一種新興行業,他們協助高科技公司建立必要的安全體系、措施與訓練。其中最基本的做法是,對于新聘人員,從主管到看門打雜的,都必須進行安全考核,以防敵對公司人員滲透。

      有些公司則采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法,以諜制諜,特別聘請反間諜人員入駐公司,寧愿花費每小時50至10000英鎊不等的費用,嚴防潛伏的商業間諜,防止商業機密外泄而造成慘重的損失。

      這些專業安全公司專門負責間諜與反間諜活動。他們的職責無所不包,從黑客行為到賄賂,從收買對方高層人士到散布流言蜚語,甚至竊聽監控對方朋友的私人電話。其所采取的手段包括以下幾種:

      1.故意抹黑

      所有的大企業都有不為人知的私密,問題是如何獲

      取對方的私密,安全公司雇傭的偵探多為前聯邦調查局、中央情報局、禁毒局的特工。一般而言,企業不關心如何得到情報,但是他們確實需要情報。

      2.制造垃圾信息

      制造大量的無用信息以迷惑對方。一位資深公司安全專家說,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窮盡所有手段制造垃圾信息,弄假成真。迷惑的對象有兩類:即競爭對手公司和媒體。經過不懈的努力,對方得到的只是皮毛而已。

      3.盜竊商業秘密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IT企業必須依賴技術創新,但創新需要努力和機遇。在硅谷,盜竊創新成果已經屢見不鮮。盜竊手段花樣翻新,有些在寫字樓轉來轉去,乘人不備順手牽羊,一旦被抓獲就偽裝成普通小偷。IT產業中的“謀對謀”已經形成規模,據Forrester Research公司(弗雷斯特研究公司)估計,相關費用大致為每年10億美元。

      專欄二:??松緦ι虡I秘密的保護

      ??松颈Wo商業秘密的主要措施為:法律措施

      1.商業秘密視為公司財產:公司財產價格化/強化合同約束力/行業協會管理/商業慣例管理

      2.規章與制度:保密制度/保密協議/信息使用許可/信息應用的限制/郵政法規/雇傭合同

      3.實施:違章處罰/民事或刑事訴訟人事措施(1)雇員:個人責任/忠誠感與自豪感/成功后的個人利益/工作機會

      2)程序:建立書面政策/商業慣例評述/經常訓練/定期口頭提醒/巡回檢測 

      3)管理:管理責任/獨立審計評論/安全方面評論/跟蹤不正?;顒?/span>/確認審計結論/定期進行評論/日常執行評論

      物理措施

      1.設施:門禁措施/限定進入的樓層/密碼鑰匙或密碼通行證/對密碼集中控制/經常變換密碼/房間上鎖

      2.文件:從出生到死亡的概念/密級分類/歸檔、保存與銷毀/本地與異地保存/上鎖控制裝置

      3.電腦或電子數據:內部暗號/加密軟件/消防與災害計劃/意外事故計劃/異地替代磁盤磁帶/安全聯系


      文章評論

      表情

      共 0 條評論,查看全部
      • 這篇文章還沒有收到評論,趕緊來搶沙發吧~
      无码a片,无码a片,无码gogo大胆啪啪艺术,无码变态另类专区
      1. <wbr id="rjy3s"></wbr>
      2. <sub id="rjy3s"><listing id="rjy3s"></listing></sub>